转载自《科学网》
《人民日报:三位青年科学家的喜与忧》 一文指出,“除非是极有天分的科学“牛人”,否则做科研不可能早九晚五,必须勤奋、多投入,才能有所成就。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很多女性并非没有学术悟性 和专业能力,只是往往经历婚姻生育,面对生活压力和诱惑后,难以专注和坚持。”“王红艳36岁才生女儿,40岁生儿子。现在如果不出差,她总是每天早上8 点钟送女儿上学,8点15以前进实验室,虽然家与学校相距很近,中午也并不回家。通常,王红艳会在下午6点30左右回家,吃晚饭,陪陪孩子。到晚上8点, 再重返实验室,工作到深夜。”“这样算,王红艳每天的工作时间总有12小时以上。她相信一个对某学科有所了解的人,至少需要在该领域花费1万个小时以 上。”
其实,博士硕士比导师更累。在复旦大学,每天里,导师都会督促学生科研,挂在嘴边上的话就是“我们当时的科研比你们苦多了,你们还不够努力”实际上,众多的硕士博士没有达到导师的刻苦水平,这是事实,作为一名硕士,我很佩服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科研上的无私付出。
然而最近一则消息,也深深撬动了我敏感的神经。《患癌女教师“生命日记”:买房买车买不来健康》一文讲述了复旦大学优秀教师于娟老师的故事,于老师说到“我想我之所以患上癌症,肯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累积的结果,但是健康真的很重要,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复旦大学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英年早逝的学者郭申元(1970—2000.3.27),1998年3月,郭申元以《蛋白质结构以及dAK与dGK组合差异及其结构基础》的论文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他刻苦钻研,惜时如金,大 胆想象,严谨实验,先后在国际权威生物学刊物上发表了5篇被誉为“郭氏理论”的学术论文,并首次揭示了生命体中DNA解旋酶的结构和作用机制,为其他科学 家继续研究这一重要蛋白质提供了指路方向,为开发新一类从基因层面根治癌症的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方向,为生命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幸的是,29岁时,郭申元被癌症(恶性肿瘤)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我大声呼吁,科研有风险,投身需谨慎,在此,我谨以个人名义呼吁大家,投资科研需要以下一些技巧:
第一、按时作息,不熬夜,不懒床。很多科研工作者不能按时作息,但是我们发现,很多科研大家其实科研成果并不一定都是晚上做梦梦到的,而是白天刻苦科研的 结晶,而国内的文章夸大了晚上科研的重要性,导致很多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忘我工作,殚精竭虑,身体受损无以复加。按时作息,早睡早起,良好的作息习惯是 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锻炼身体。科研工作者每天重复大量的实验操作,没时间锻炼。我在试验期间,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时间锻炼,但是实验间隙,一定要抽出时间锻炼。身体 是科学进步的载体,没有了大脑,一切科研都是空谈。实验室内做做深蹲,散散步都是可行的,如有时间,最好是到室外做一些有氧运动。
第三、按时吃饭。试验忙起来连吃饭的时间都没了。这是科研工作者的现状,所以,安排实验一定要给自己预定出吃饭的时间,不要因为饮食问题导致身体出问题。
第四、心情舒畅。实验是探知未知的世界的手段,很多时候,数据不会按照我们的思路出来,所以要根据数据说话,不要因为数据不支持个人观点就心情郁闷,郁郁寡欢,是疾病的最大朋友。
第五、戒烟,限酒。很多博士因为心情不好,往往会吸烟饮酒,殊不知,烟酒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癌症的患病几率。所以博士尤其要戒烟限酒,不要一毕业找到工作就得了癌症,害人害己。
第六、不要拘泥于实验,风花雪月也是人生。很多硕士博士,忙的连男女朋友都没时间谈,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有个人陪着也不是坏事,实验之余有个人分享也是美哉的事情,希望硕士博士们为未来着想,找个合得来的男女朋友,共同促进事业发展。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见解,看看周围的同学都在埋头苦干,希望他们也能抽出时间休息一下,以免,身体出了问题,想休息也没时间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