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in升级版

Justin是德国空间局研制的太空机器人,上次我们看到它可以被远程操控,现在它有具有自主能力,升级为Rollin Justin,能够利用视觉和触觉进行精细、灵敏的操作,完成诸如接球(2个)、泡咖啡等任务。另外,双足版的Justin也在研究之中。下面来看看升级版Justin的表现。

参加日本福岛核电站救援的机器人(来自BBC的相册)

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泄漏,在媒体报道的中机器人并没有像大家期望的那样,独挡一面,很多情况下还是需要人冒着生命危险来进些一些抢险操作,这一方面是因为一般机器人不具备防核辐射的能力,另一方面移动机器人技术还远没有成熟,即使日本这个机器人最发达的国家也不例外。 目前在福岛核电站聚集了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救援机器人,虽然它们不能完成所有的操作,但是能够替代人类完成检测、采样等工作。BBC提供了一些机器人的照片:

人工智能,人类对自身的挑战

原文发表在《 人民日报 》( 2011年02月24日   23 版),转载请注明出处,但不得用于商业目的。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涉及计算机、心理学、系统论、博弈论、哲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人工智能的研究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不论是它的复杂 性和学科交叉性,还是它那些带有根本性的思考和创新,其实都是人类对自身的不断认识和挑战。人工智能的研究,最终会不会使人类建成“智能体乌托邦”?这是 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尽管对人工智能(实际上是对我们人类本身)的透彻认识还有一段非常漫长而艰巨的路要走。

人工智能和人机大战简史

原文发表在果壳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果壳网。 人工智能的历史源远流长,很早人类就试图用机器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公元前850年,古希腊就有制造机器人帮助人们劳动的神话传说。公元前 900多年,我国也有歌舞机器人传说的记载,这说明古代人就有人工智能的幻想。17世纪法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B.Pascal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会演算的机械加法器并获得实际应用。随后德国数学家和哲学家G.W.Leibniz在这台加法器的基础上发展并制成了 进行全部四则运算的计算器。他还提出了逻辑机的设计思想,即通过符号体系,对对象的特征进行推理,这种“万能符号”和“推理计算”的思想是现代化“思考” 机器的萌芽,因而他曾被后人誉为数理逻辑的第一个奠基人。

[转载]卡斯帕罗夫24年后揭示“湛蓝”与IBM不为人知的事

原文:机器人爱好者社区 苹果电脑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用“疯狂般伟大(Insanely Great)”来形容25年前的首台可鼠标点击图形化界面商用苹果Macintosh电脑。那时的电脑跟今天的电脑相比还很“原始”。但足以深化世人对机器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接管地球的科幻恐惧与遐想。我想,谁都记得让《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1984年成名的《终结者》系列。 机器最终能超越人类吗?在全球化想法经济时代,人类如何借助机器成就更好的创意呢? 就在1985年,首台苹果Mac电脑推出的次年,时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棋王”卡斯帕罗夫在德国汉堡举行了一场人机车轮大战。卡斯帕罗夫在五个小时内,以32-0的完美比分击败了所有领先电脑公司祭出的硬件和象棋软件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