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卡斯帕罗夫24年后揭示“湛蓝”与IBM不为人知的事

原文:机器人爱好者社区

苹果电脑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用“疯狂般伟大(Insanely Great)”来形容25年前的首台可鼠标点击图形化界面商用苹果Macintosh电脑。那时的电脑跟今天的电脑相比还很“原始”。但足以深化世人对机器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接管地球的科幻恐惧与遐想。我想,谁都记得让《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1984年成名的《终结者》系列。

机器最终能超越人类吗?在全球化想法经济时代,人类如何借助机器成就更好的创意呢?

就在1985年,首台苹果Mac电脑推出的次年,时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棋王”卡斯帕罗夫在德国汉堡举行了一场人机车轮大战。卡斯帕罗夫在五个小时内,以32-0的完美比分击败了所有领先电脑公司祭出的硬件和象棋软件程序。

十二年后的1997年是人VS.机器划时代的一年。稍微有点阅历的读者也许能想起1996-1997年IBM公司的“深蓝”与“湛蓝”——超级计算机与国际象棋棋王展开的里程碑式的人机博弈。1996年的“深蓝”输掉赛事却首次赢得了与棋王的一盘博弈。1997年,升级版的“湛蓝”在决定胜负的第六个回合中,只用了22步棋便迫使卡斯帕罗夫投子认负——这是棋王职业生涯里最快的失利。

当时笔者还在美国贝尔实验室从事高科技研究。和很多不知内情的人们一样,我不知道该如何体味电脑超越象棋世界冠军这个事实。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期待的同时内心也是一股凝重。

同行们的普遍共识是,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毕竟,人海里没有几个比卡斯帕罗夫还聪明。人工智能辅以网络技术、海量运算和数据库的海量储藏技术,电脑能像人脑一样思考的前景也许并不遥远。至于卡梅隆《终结者》里机器奴役人类的幻想,它太过好莱坞,人类还不至于弄巧成拙到这等地步。

此后,一度大肆渲染的人机大战变得“西线无战事”。

又过十二年,早已退役的当年棋王于2010年初在《纽约书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加里·卡斯帕罗夫论‘象棋比喻’——大师与计算机》的长篇论述。棋王揭示了许多从“深蓝”开始不为人知的故事,揭示了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坐标定位。

其结论既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好消息是今天一台标准配置的笔记本电脑就可以仿效并超越当年需要一个专门机房和姚明般高的机柜来装载的“深蓝”和“湛蓝”超级计算机。至于坏消息,从我还需要端坐在电脑前一字一句地敲打这篇文章,而不是由电脑自动阅读棋王的文章而生成这篇稿子,读者便可以感觉到人工智能今天的发展水平。

8乘8的国际象棋盘其实是一个体现思维与创意的强大媒介。象棋里蕴含了天文数字般的变化。卡斯帕罗夫指出,国际象棋的合法棋步共有1040。在棋局里每算度八步棋,里面蕴含的变化就已经超过银河系里的繁星总数。而地球上很少有任何数量达到这个级别。在金融危机之前,全世界的财富总和大约是10的14次方人民币,而地球人口只有10的10次方。棋盘上,所有可能的棋局总数达到10的120次方,这超过了宇宙里所有原子的总数!

人脑与电脑如何应对如此高大庞杂的复杂性呢?可以说非常不同。在2009年出版的一本关于象棋和人工智能的新书《象棋比喻: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中,作者迪亚哥·拉斯津-古特曼指出“象棋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实验室,里面棋手博弈水平的整个进步过程和所达到的高度可以全面客观地量化。” 这种“量化”的思路正是传统电脑博弈国际象棋的思路。

但卡斯帕罗夫认为这种“量化”思路是人工智能发展中并没有那么太大意思的方向。“象棋”在他看来应该“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各种认知能力的凝聚点(Cognitive Nexus)。在这里,艺术和科学在人脑思维里结合并不断通过经验与实践得到提高和精炼。”

这种依靠认知直觉、结合创意想法、艺术感觉和精密头脑运算的象棋,正是卡斯帕罗夫所说的“艺术与科学”的思路。它是人脑博弈的特色手段,也应该是人工智能试图模拟人脑的方向。

但很多人不知道,十二年前打败棋王的IBM“湛蓝”超级计算机并没有什么“艺术”可言,甚至没有什么严格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可言,而靠的是所谓的“运算暴力(Computational Brute Force)”——每秒算度两亿步棋和瞬间探索内含几百万个棋谱的数据库。对于不知情的人们,“深蓝”与“湛蓝”无疑神奇如魔术。但它们的神奇并没有超出半点传统计算机以每秒数亿次的速度来执行极其“愚蠢” 指令的范畴。

用卡斯帕罗夫的话讲,“湛蓝”的聪明与你桌面上可编程的电子闹钟的“智能”从本质上没什么两样。而“这句话并不是用来掩盖我输给一台造价一千万美元闹钟的失望”。

据卡斯帕罗夫回忆,1997年与“湛蓝”的六回合人机大战中,他发现电脑有几步极具人脑创意的棋着,很像 “湛蓝”在棋战过程中受到了高手干预,因为这几着棋很不像之前机器的下法。他怀疑IBM作弊了。

赛后,卡斯帕罗夫要求IBM提供“湛蓝”在整个赛事过程中的日志文件,IBM拒绝了。他要求与“湛蓝”重赛,IBM也同样拒绝。用棋王的话,IBM已经赚到了知名度,并马上解体了整个“湛蓝”项目。

2003年卡斯帕罗夫参加了他的最后一次人机大战,而这一次他的电脑对手的运算能力不亚于“深蓝”和“湛蓝”,但得益于计算机行业里的摩尔定律,这台内含多个CPU的服务器造价已经不过一万多美元。在上面运行两个以色列程序员在一名象棋特级大师帮助下写的博弈软件,其结果,人机各一胜一负四和。

自2004年,国际象棋的人机大战彻底远离了人们视野。又十二年后的今天,运行在笔记本电脑上一套只卖50美元的博弈程序已经可以击败绝大多数特级大师。靠的依然是“运算暴力”和更为高效的棋谱信息存储技术。但是人工智能水平离棋王所说的“结合艺术与科学”,卡斯帕罗夫认为并没有从根本上走进一步。

不过,电脑博弈的进步对整个国际象棋界还是带来事先预想不到的深远影响。这给我们在全球化想法经济时代培养思考型人才的教育思路带来了启示。

尽管在世纪之交,每个人都有了一位装在笔记本电脑里的“象棋特级大师”。但这并没有马上让人们明白个中含义。渐渐地,人们发现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年纪越来越轻。美国传奇棋手鲍比·菲舍尔在1958年15岁就获得世界冠军。这个冠军的年龄记录一直保持到1991年,但从那年开始,这个年龄记录已经被刷新了 20次!2002年,乌克兰的谢尔盖·卡尔亚金在“近乎荒谬”的12岁年纪已经获得了世界冠军。

在卡斯帕罗夫看来,卡尔亚金远远比不上据称智商比爱因斯坦还高27分的鲍比·菲舍尔。但借助电脑,年轻选手现在可以很快地吸收消化成千上万的象棋套路和布局阵法。而学习国际象棋的这个必要步骤曾经需要特级大师们数年时间的磨练。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麦孔·格雷德维尔将这种在才艺领域里长期的思维打磨训练规律称为“一万小时理论。”很显然,“电脑+海量信息+天才”能帮助年轻的尖子迅速成才。假如国际象棋领域能实现,更多的创意思维领域呢?如建筑,音乐、绘画、数学、文学、影视、设计呢?

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据卡斯帕罗夫讲述,2005年一个名为”PlayChess.Com”的网站举办第一次世界“自由式”国际象棋人机网上混合大战。这个时候,“任何棋手+运行在笔记本电脑上的象棋软件”已经远远胜过最好的纯机器棋手,当然也胜过纯粹单一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哪怕他是世界冠军。

但最终的比赛结果出人意外,冠军得主并不是什么特级大师,而是来自美国的两位娴熟操纵三台最新款个人电脑的业余爱好者!

这个结果表明:“低手+机器+好的信息与知识管理调度技巧”的组合,远远胜于“特级大师+机器+平庸手段”的组合。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目的已经不是往人脑里填充书本灌输知识,而是学会思考构筑创意。

“清明上河图的精确年代”和“三国两晋的准确年代”这样的考题出现在高考里无可厚非。但这样的信息在今天只不过一两下谷歌百度搜索之隔。更重要的学习任务是构筑从“清明上河图”中的千态人生和“三国两晋”列强博弈故事引发的一番独立思考。

事实将证明,一个自主摄取信息与知识而能独立思考的平庸脑袋,远胜过聪明绝顶但只能墨守应试套路的天才脑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